(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谭琪欣 周学津)“DIP支付改革会不会向重型精神疾病、儿科等弱势学科倾斜?”“异地就医纳入DIP管理偏远地市如何落实?”……
8月3日12时,国家医保局大楼707会议室,国家医保局首场DRG/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直播解读会刚刚结束,现场的人潮并未散去,前来参会的医疗机构代表们抛出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被被团团围在中心耐心回答问题的,正是刚发布不久的DRG/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的牵头者,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
面对医保支付改革的一线践行者们——来自全国医疗机构的上百位代表,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和工作人员2天之内已经反复彩排了不下10次,这是国家医保局“开门办医保”的首次尝试,解读必须精准、到位、接地气。
在距离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最后期限不到两年之际,推出DRG/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可见国家医保部门将医保支付改革推向纵深的决心,黄心宇知道,他们还需要争取全国百万余家定点医疗机构的“双向奔赴”。
8月3日第一场现场解读会后,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正在回答参会的医疗机构代表们提问。寇晓雯摄
开门办医保:解读会给基层医疗机构来了一场“及时雨”
“这是一个非常珍贵的机会,我第一时间报了名,但从来没想过自己真的会被选中,太幸运了!”8月3日,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回忆起五天前收到国家医保局通知的时刻,跨越1500余公里而来的黑龙江大庆市第三医院医保办主任孙宇情绪仍然很激动。
黑龙江大庆市第三医院医保办主任孙宇参会当天拿到的入场券,他说“28”是他的“幸运数字”。受访者供图。
自7月26日,国家医保局公众号发布《直播解读DRG/DIP付费2.0版方案,征集现场听众》以来,来自天南地北的医疗机构负责人、医保办负责人的报名自荐表犹如“雪花”般落至国家医保局的信箱,从数百份表格中随机筛选出的约200人,顺理成章成为这系列直播解读会的现场听众,孙宇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45岁的孙宇从事医保工作十余年了,但这种能跟国家医保局的官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还是头一次”。在孙宇眼里,医保支付改革对于像他们这样的精神专科公立医院来说,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此时,DRG/DIP 付费2.0分组方案刚刚发布不到两周,一家精神专科医院究竟如何才能把握住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孙宇去现场最想做的一件事儿,无非是帮自己的医院探一探路,他觉着,“面对面听制定政策的人讲政策,肯定跟手机里和地方宣贯会上听来的不一样。”
同样被选中的“幸运儿”还有深圳健安医院医保科主任蔡俊丽。“跟做梦一样,谁会想到一家民营医院也能被选到国家医保局来上课呢?”回想起7月31日接到国家医保局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时的反应,蔡俊丽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我刚开始以为是诈骗电话,反复确认、多次求证过后,我才敢确认自己真的‘中奖’了!”
蔡健丽所在的深圳健安医院是一所综合性的民营医院,也是当地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很多人都以为医保支付改革跟民营医院无关,但在医保支付改革推进过程中没有公立、民营之分,只有定点医疗机构和非定点医疗机构的区别。”蔡健丽向记者解释,她所在的医院自2022年起已经开始推行DIP1.1付费,医院要在最后的期限—今年年底之前切换为“DIP2.0付费”版本,医保办“上传下达”的任务无疑非常繁重。
深圳健安医院医保科主任蔡俊丽自己打印的《按病种分值(DIP)付费病种库(2.0版)》。周学津摄
7月2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当天,蔡俊丽就去文印店分别将《按病种分值(DIP)付费病种库(1.0版)》《按病种分值(DIP)付费病种库(2.0版)》打印了出来,两个小册子合在一起,厚度堪比一本字典。
新增的内容有哪些要求?怎么让一线医生及时掌握和了解新政策,更好地服务患者?“当时我就想,要是有个高人指点就好了。”蔡俊丽说。8月3日,首场DRG/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解读会上,她等来了一场“及时雨”。
医保医疗协同改革,单向的政策执行者正在转变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推动者
“加强交流和沟通,增进理解和互信。”8月3日,黄心宇在国家医保局首场DRG/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直播解读会上解释 “开门办医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加强沟通和交流,医疗医保协同推进,是DRG/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的“底色”。“历经700余名专家30多场临床论证会的‘碰撞’,核心分组由临床专家主导,汇集了全国5000多万条病例数据,近百名统计专家对数据分析验证,把验证的结果与临床专家再进行高频次沟通。双方争取形成最大的共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形成最终的DRG2.0版分组方案。”黄心宇提到,医保支付方式分组方案产生和调整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离不开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支持、配合和参与。
解读会后,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和参会人员直接进行交流,解疑释惑。谭琪欣摄
坐在台下的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伟主持医保工作5年了,他真切地感受到,医保支付改革如今“跨出了一大步”,原先单向的政策执行者,正在转变为政策制定的参与者、推动者。
陈伟所在的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人民医院是当地一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年门诊量以及年住院人次分别为19万、1.7万。自2022年开始实行DIP付费以来,医院运行效率显著提升,陈伟给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23年底,在病人增加2579人次的情况下,镇巴县人民医院药品费用、耗材费用分别下降了160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下降了近1000元,而手术增长比例达到了18%,其中三四级手术占比达到了55.9%,开展的新技术增至102项。
刚刚发布不久的DRG/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中,陈伟最关注的还是特例单议机制:根据方案,特例单议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DRG出院总病例的5%或DIP出院总病例的5‰。“我当时就疑惑,在地方医保部门实施的过程当中,这一比例是否能够根据医疗机构的CMI(病例组合指数),医疗机构系数进行动态调整?”但这一问题,即使地方医保局也无法给予肯定回答。
8月3日的会上,陈伟心头的疑问和顾虑被轻轻打消:国家医保局医保中心副主任王国栋当面回复他,“方案中规定的比率是医保支付的平均值,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我们尊重医疗实践,医疗机构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一刀切。请医院放心。”话音刚落,全程都在屏幕的另一端收看直播的陕西省汉中市医保局群里气氛高涨起来,当地的医保局官员当即给陈伟发了一条信息,“医保支付改革跨出了一大步!”
打消顾虑,正是增进理解的关键一步。同样怀揣着问题而来的还有孙宇,在会后包围黄心宇的人潮中,他抓紧机会代表自己身后的医院抛出了那个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在DIP支付改革中,会不会向重型精神疾病等弱势学科倾斜?
“实现病种全覆盖和优化结构,是医保支付改革的大方向,我们会重点考虑。”黄心宇恳切地回复道。
“医保改革是长线工作,一句‘重点考虑’,说明他将医院的难处放在了心上,这场改革就成了‘双向奔赴’。”孙宇将‘重点考虑’四个字在脑子里循环播放了好几次,当天,他在朋友圈郑重地写下:国家开门办医保,今天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