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对于医疗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治疗阶段,而是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到诊后的护理、康养领域。
2020年护理相关政策整理
2020年,以国家卫健委为主导的职能部门在一年内的时间里共出台了4项关于护理相关的政策,明确要求卫生健康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大护理工作力度,规范有序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
而基于护理服务的支付方式“长期护理险”最近也是“大动作”不断。2020年11月8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明确“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将于2021年3月1日起在全市正式实施,深圳成为国内首个长护险上线城市。2021年1月7日,上海市医疗保障局联合民政局、卫健委等部门颁布《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将启动上海市老年人入住长三角区域养老机构长期护理保险费用延伸结算试点。
随着各项新政策的相继推出,“诊后服务”迅速成为医疗领域关注的焦点,正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任何一项新事物的推进往往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疑问,对于“诊后医疗”来说,当前它的市场前景如何,将提供给患者怎样的服务,运行机制又是如何搭建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一切都等待着解答。
互联网医疗进入3.0时代,诊后医疗市场规模达千亿级
自互联网技术介入医疗领域以来,“互联网+医疗”这一新型模式不断取得新进展。从2012年开始,在新医改的冲击下,医院与互联网医疗公司进行合作,大力开展信息化工作,不断优化看病流程,基于PC端开展在线预约、挂号、咨询等服务。
进入2015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智能设备使简单的医疗服务如线上问诊等成为可能,但整体仍是以诊断治疗为中心。
2012-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阶段概述
直至近年来,互联网医疗进入3.0时代,开始将目光投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通过协调平台与医生团队,将服务范围从单纯医疗延伸至全健康流程,并提供慢病管理、院外护理、院外康复照护等服务内容,全面搭建真正以居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闭环。
正如北京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刘帆在“2020中国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所说的那样,“围绕一个人的生命周期进行连续性的服务,才是好的医疗服务,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全生命周期的最要一环,“诊后医疗”为何具有必要性?
1、医护资源逐年攀升,但依旧存在差距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动脉网制图
在政府大力推动下,我国医疗技术及医护资源近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我国每千口医生人数已达到2.4人,每千口护士人数已达到3.2人,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整体医护资源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其中护士资源极为紧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护士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5‰,而我国只有3‰左右。因此,如果能优化诊后阶段信息化系统流程,增加医患交流的机会,将使医护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切实解决资源紧张的不利局面。
2、平均住院日不断降低,医疗效率仍然不足
从2015年至2019年以来,我国平均住院日不断下降,病床流转率逐渐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效率仍处于弱势地位。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美国在近20年来,医院总数减少约23%,病床数减少约39%,但平均住院日仍在不断下降。相比而言,中国在近20年来医院总数增加约86%、病床数增加约165%的情况下,平均住院日下降率低于美国,可见双方在医疗效率上的明显差距。因而,通过互联网医疗诊后的介入,将可使部分患者在院外进行疾病管理,进一步降低平均住院日,从而有效提高医疗效率,将优质化服务覆盖到更多需求人群。
3、大幅节约医疗成本,推动健康领域高效发展
线上诊疗的模式,尤其是在复诊及诊后阶段,可有效降低患者就医成本、照护成本、交通成本及时间成本。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诊后阶段线上模式平均单人每次医疗成本仅395元。然而线下就医的模式平均成本则高达每人每次1,080元。相比而言,使用互联网医疗诊后方式,能够节省更多医疗资源,并提高全社会医疗效率,让饱受疾病困扰、有诊后医护需求的人群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和更舒心的就医体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更加健康高效的发展。
4、从源头出发,精准维护个人医疗健康
从字面上理解,“诊后医疗”是医疗服务之中的最后一环,但以整个服务闭环的视角出发,“诊后医疗”也可以是一切的开始。一方面是对于正处于康复状态的患者来说,由于个人护理主动性不强,再加上脱离医院范围之后,与医护资源粘度不够,导致其康复效果不佳,因而需要“再就医”;另一方面是针对于健康人群,因缺乏专业护理知识且不注重个人护理健康,导致其患病,不得不接受治疗。因此,做好“诊后医疗”服务,就可以在源头上降低“再就医”的发生率,从而提升个人健康水平。
硬性需求的不断叠加必定会倒逼诊后医疗行业规模的显著上升,这是市场发展的根本形态。
随着护理需求不断增长及长护险等医保政策加持,诊后医疗市场规模将迎来发展爆发期。根据数据显示,未来三年互联网诊后照护服务将快速增长,其所占比例也会不断扩大,预计2022年占整体互联网医疗诊后比例将提高到17.8%,整个行业供给端将于2022年达到1,124.1亿元,真正实现千亿级市场规模。
创新服务模式,“由内而外”搭建双重护理体系
市场已搭建起基本框架体系,但能否真正兑现其价值,还需依托于企业在这一赛道的精准布局。
不同于已经趋于成熟的诊前市场和诊中市场,诊后医疗当前还处于市场探索阶段,因而专注于该领域的企业少之又少。但在这其中,中普达无疑是率先发力且已颇具市场规模的“行业先行者”。
追本溯源,中普达为何能快速抢占这一新兴赛道,它将为诊后患者搭建了怎样的服务机制?
中普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注于数字医疗服务的科技企业。公司从事基于4G/5G无线专网和医疗专属云技术架构的数字医疗软硬件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并以此为基础提供智慧医院全院解决方案的医信产品和基于智慧医疗康养聚合服务平台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1、基于院内:为医护人员赋能,
完成医院信息化考核任务
中普达院内护理服务产品
互联网的本质,是提升效率。在医疗行业,互联网的作用在于运用信息化手段,颠覆其技术和服务,从而降低医疗决策难度,为医护人员和医院管理者赋能。
对于诊后服务来说,基于院内的信息化系统格外重要。
针对其个性化需求,中普达为二级、三级医院或医共体提供移动侧和PC侧的全部住院部医护信息化产品,满足医护的日常工作需要。产品及方案包含:移动护士站、移动查房、护理信息智能触控交互系统(护理交互大屏)、护理互助决策、护理管理、护理电子病历、护士教育培训考试、静疗管理、基数药管理等。
另一方面,随着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数据为核心的各项考核接踵而来,并成为医院的重要工作。以202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关于印发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方案(2020年版)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采集二级和三级公立医院2019年度绩效考核数据有关工作的通知》政策为参考,对不同等级医院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在“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智慧服务分级”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达标要求。
因而对于专注医疗信息化的企业来说,帮助医疗机构达标,解决其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分级评价、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和智慧服务分级评估中的需求成为重中之重。中普达首席运营官张光跃谈到,“我们的产品一定是具有前瞻性的,同样也是紧密贴合政策要求的。”
2、延伸院外:充分调动医护资源,
打造一体化聚合服务平台
中普达的核心优势和特点是基于技术能力保证院内外连续性、同质化、整体化的诊后护理服务,因而在做好院内服务的同时,院外延续护理同样需要达到高标准。
结合市场所需,中普达充分利用医护资源,全力打造医康养护多方位一体化的聚合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可为诊后康养患者、长期慢病患者、老年及婴幼儿等提供基于临床数据和医疗专业护理指导的智慧康养服务。平台服务涵盖老年照护、慢病管理、母婴服务、术后康复、中医理疗、体检、临终关怀等数十门学科80多种专业服务项目,是目前国内首个以医疗数据、专业医疗指导为依托,盈利模式清晰、可规模化复制、切实满足社会康养服务需求的互联网数字医疗服务平台。
在至关重要的护理质量方面,中普达建立了严格的准入机制和评价系统。中普达董事会秘书李硕告诉动脉网,“对于患者来说,护理质量始终是最为关心的因素,因而中普达在搭建院外护理体系的时候,就格外注重于在这一板块的维护。在准入门槛上,中普达成立专业化团队,直接对医疗机构进行严格审核,主要集中在相关资质、院内情况等方面。除此之外,中普达还建立了用户评价系统,从侧面切入,规范院外医护行为。”
院外延续护理板块的搭建,可以真正促使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并以此为跳板,提高基层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满足激增的康复护理需求,对于医联体、医共体的建设具有主要意义和价值。
以数据为基点,打造护理知识库,为服务持续赋能
截至2019年底,中普达业务范围已覆盖全国22个省份和自治区,医疗机构服务数量达1000家,累计为近200万医护人员提供服务,医疗大数据平台已接入2000余万患者的临床病历数据。
可以说,在诊后医疗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时,中普达已经走在了前列。但能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一方面是依托于与运营商连接的新型合作模式,更重要的是护理知识库在其应用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价值。
1、连接运营商,充分发挥优势,
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机制
不同于传统信息化产品,中普达开创了与运营商紧密结合的全新运行方式。通过将院内智慧医院业务与运营商云网资源(无线专网、专线、医疗专属云等)深度融合,实现了将智慧医院医信业务从局域应用向4G/5G云网广域应用跨越。
依托于运营商的市场资源和前沿技术,中普达的业务范围以低成本的价格优势及高效的护理服务快速占领广泛的医院市场,但这仅仅是其优势的“冰山一角”。
一方面,与运营商连接的新型运行模式可突破原有的医院客户推广难度大,信息化项目招投标周期长等行业瓶颈,为市场推广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转变医院传统信息化项目建设观念,以服务覆盖、服务购买方式变项目支出为费用化支出,并利用运营商计费渠道,可有效解决医疗信息化行业账期长收款难的痛点,改善应收账期状况,降低回款难度。
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为其建立护理知识库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2、“产学研”结合,集中打造“护理知识库”
基于中普达在院内护理服务树立的良好业内口碑及广域医疗专网覆盖能力,为其建立了庞大的临床数据体系。通过与高等医学院校和医院的合作,对这些临床数据进行专业化整合,并进行规范法、标准化、系统化校准,从而形成“护理知识库”。
护理知识库包括标准护理术语库、健康宣教库、标准护理路径库、警示药物库、中医护理库、标准护理计划库、风险库等,其形成路径是依托于对庞大临床数据的规范化梳理和整合。基于护理知识库的应用已经融合在中普达的智慧护理系列产品中,提供智能警示、智能提醒、智能联动、智能预警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
通过将优化完善的基于护理知识库和评估的智能护理计划与相应社会医疗服务资源实现精准匹配,进而实现对医疗机构、社会康养机构、护理机构等医疗资源的赋能。
中普达的医康养聚合服务平台以其历时多年打造的护理知识库作为核心技术支撑,融合了国家标准及国际专业评估工具(InterRAI评估体系等),并结合临床照护经验,完善评估及护理计划知识图谱。评估体系基于对中国人群的多年跟踪形成的,包括常见慢病,多级别的评估模型,筛查模型及干预方案,形成完整的诊后健康评估体系,为诊后患者的医康养服务保驾护航。
目前,中普达护理知识库体系可以依据用户数据自动生成护理计划,用于中普达医康养平台的业务分解和标准化流程指导。同时,中普达也致力于用这套知识库体系提升整个诊后护理服务市场能力。
一头扎在诊后的中普达,确实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持续盈利路线,深厚的医信背景是中普达走进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积石,以多年积累的院内数据和投入大量研发的护理知识库作为院外医康养平台的支撑核心,建立覆盖院中院后的智慧护理产品到延伸至院外的“互联网+护理”服务品牌“慧兰医疗”以及城市级医康养服务平台。随着相关政策不断出台的春风,中普达城市级医康养平台将会成为融合互联网医疗及大健康产业为一体的院内院外互通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进行诊后服务的又一民生服务利器。
聚焦医疗,着力构建一站式诊后服务平台
中普达的企业愿景,即为用户打造一站式诊后服务平台。
但正如中普达董事会秘书李硕所谈到的那样,当前诊后市场尚未趋于成熟,还存在着社会认知不足、业务基础环境不完善、医疗支付难度大等问题。尽管如此,作为行业先行者,中普达已经开始布局,并将在未来着重在三个板块发力。
一是深化院内诊后服务,为开拓院外护理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相比于近年来兴起的院外护理服务,中普达在院内护理服务板块深耕多年,并已形成成熟的产品体系和市场体系,累计服务近1000家医疗机构。立足于未来,院内护理信息化板块将在现有基础上往深度发展,在为用户提供最佳服务的同时,不断扩充服务医疗机构数量,从而广泛吸纳医疗数据,为院外延续护理板块提供有效支撑。
二是深挖数据价值,持续开拓延续护理服务市场
基于当前市场趋势和政策导向,延续护理板块将是中普达未来几年内发展的侧重点。因此,中普达将在做好试点服务的同时,持续强化技术能力,深挖临床数据价值,通过以高效优质化的服务吸引到更多潜在用户,从而为开拓诊后医疗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聚焦慢性病领域,开拓医疗板块新业务
由于缺乏支撑平台,慢性病的院外监护一直是行业痛点,为打破困局,中普达已经开始发力。利用现有平台优势和技术能力,中普达将与第三方医疗机构进行合作,一同开展包括胃镜胶囊服务、贴片式心电远程监测服务、糖尿病远程监测服务等慢性病管理服务。
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正推动传统医疗向个性化、人性化、动态化的多元道路发展。对于互联网赋能的医疗技术在各个场景中的应用层出不穷,力图打造一个通过全流程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健康、亚健康、患者健康管理体验的新型医疗模式。
在医疗诊后领域,由于对医疗资源有非常强的依赖性,庞大的医疗产业链靠单家互联网企业的外部努力往往需要较高成本,因而互联网医疗诊后需要内部多个行业间联手进行深度合作。
因此,在当前在市场还未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医疗诊后赛道还需更多诸如中普达之类的专业化互联网企业入驻,为整个市场发展提供助力,真正为全社会建立全周期健康管理的一体化服务平台。